段培君,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战略哲学、战略学、大战略、发展模式、中国发展战略、企业创新战略、区域创新与战略规划、地方政府创新、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数据模型与平台建设;科技哲学、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哲学人文学科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系统论、次协调逻辑;外国哲学、战略思想史、文化哲学、心理哲学、现代思想史和历史哲学、现代化。
创新发展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要求在动力结构上转向以创新引擎为重点,从以劳动力、资源投入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以知识要素为主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求结构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但供给结构方面的问题更具有战略性和威胁性。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新的供给引擎,催生创新型经济新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能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而且可以创造出新需求。随着智能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加快推进,未来经济增长将逐步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脱钩,发展方式的清洁化、智能化程度将大幅提高。创新发展的提出顺应了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实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根本意义。
创新发展是主体发展的深刻变革。历次工业革命表明,要实现创新发展,相关主体必须具有更高的创造力、更强的活力和更好的协调能力。一方面,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创新在全球的推进,人本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和力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推动力。中国之所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正是出于对这种规律的认知。另一方面,从主要使用化石能源到使用新能源、新的信息智能资源表明,人类主体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实现循环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体协调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是不断增强的。实现主体发展的深刻变革,特别需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应更好发挥企业家对知识、技术、政策等创新要素的组合作用,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发展是发展机制的深刻变革。虽然以往政府的“有形之手”在配置资源、推动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的发展模式要有更具活力、更加自由、更高水平的资源配置机制加以匹配。知识、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必须建立宽松包容的氛围之中,创造性成果能否大量涌现根本上取决于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机制。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分散决策的格局,培育更加适合知识和技术产生的土壤,进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信用体系,形成创新的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奠定创新要素的聚合平台;通过完善竞争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和扩散。还应推动技术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步伐,发挥资本市场在整合创新关键要素中的独特作用,建立地区和全国性的创新网络,实现人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的融合对接。
创新发展是思想文化的深刻变革。这一理念形成本身就是创新思想发展的结果。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对创新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化:第一次是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创新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第二次是2006年将创新战略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予以确认;这两次主要集中于战略层面,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被提升到发展理念的高度,是一次质的飞跃,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发展,其主导机制是创新。这一演变不但是现实实践的上升前进运动,而且是思想的不断解放、文化的不断创造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是现实主体生生不息的开放发展。理念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 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对于中国创新发展方向的确立和新的战略思路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变化是现代化规律的升华形式,将成为创新型思想文化的核心。
来源:《新华日报》
睿信方略坚持“注重实效 实现卓越”的服务理念,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化课程、政策解读、课题调研、干部培训、邀请国家各部委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等专业化服务。
睿信方略的核心优势:通过定制化课程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系统培训与咨询业务解决方案。
我们和客户一起,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帮助客户实现既定学习目标与学习能力的持续、稳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7号国海广场D座27层
电 话:010-59706310
传 真:010-59706315
值班电话:010-53354778
邮 箱:amc@amcorg.org.cn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睿信方略办公室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