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电话:010—5335 477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专家观点首页 > 专家团队 > 专家观点

钟秉林:创新形式促教改

作者:钟秉林

一、“互联网+”教育

1、慕课等形式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手段

“互联网+”对于教育方式的影响,包括现在很多高校都推出了MOOC(慕课)这种新的形式。我觉得慕课实际上是大规模的现场开放课程。它的基本特征,一是大规模。我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水平,改善教学的效果;这种慕课的产生,可以使学习者,包括在校大学生、社会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优秀的课程,而且现在很多都是免费的,我想这个无疑是给我们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

2、在线教育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当然,从学校角度来讲,也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在线上课这种个体化的、课前的学习来讲授知识,上课时就不用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组织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讨式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实际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知识内化的一种功能。

一些翻转课堂的内涵就是在这儿。它把学习的过程——接收知识和内化知识的这两个环节进行了翻转。所以,这个冲击是很严峻的。这种翻转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怎么样能真正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这是观念上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过去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现在在这样一个基于互联网教学发展很快的情况下,在学习过程环节颠倒的背景下,教师可能转变成了学生的一个学习伙伴,因为知识传递的方式太多了。

那么就需要构建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合作来实现教育目标。我想这样一种变化,对学校的这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挑战。怎么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讨学习,要进行积极地尝试。甚至对教育的组织方向,乃至传统的教育,教师的布局都会带来冲击。我想这个挑战确实是非常大的。当然,对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要很好地掌握教育信息技术,能够积极地参与网上教学,研发网上课程;另外就是把线上的教学和线下的教学以及课堂比较好地结合起来。我想这确实有很多机会和挑战。

3、“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

未来我们可能更多是需要针对互联网和慕课的特点,来进行传统教育的一种互补,优势融合发挥。一个是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要能够优势互补。另一个趋势,是注意不要炒作概念,也不要片面地夸大作用。比如说,谁说“互联网+”将来可以取代传统学校,互联网教学就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做得很精致、很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征、优势。但是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的教育,学校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讲,上好一门课程很重要。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社会发展性的素质,比如说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团队精神,这些素质的养成还只能在线下来解决,只能在校园里解决。所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要炒作有多少个传统学校消亡,有多少教师要失业,还是要把重点放在怎样提高包括慕课课程专业的质量,怎么把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结合起来,怎么样能优化现在网络教学的环境。我想最后目的就是让学生受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二、调研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情况

1、高考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我们国家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几亿学生未来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也正式发布了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年中,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我想从教育部来讲,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我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也多次到上海、浙江去进行调研,去跟踪这两个省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情况。

从现在来看,应该说调研进展比较平稳。因为当时在制度设计时就是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逐步地摸索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现在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来进行的。因为高考当初改革目标无非是三个: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选拔合适的人才;三是能够引导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想现在起码按照这三个目标,比如说高考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方面,分成两类考试,本科和高职高专分类考试,英语等科目一年两考,学生可以在高中课程当中自选三门。这一系列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我们讲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那就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他们的选择权。

在高考招生、招生录取机制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说希望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评价档案也作为高校录取时候的重要参考,采取一系列这样的措施,一些自主招生的试点也是为了在增加学生选择权的同时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同时,在招生计划分配上进行改革,总理在《报告》里面也提到了,增加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人数。我想目的也是为了体现教育公平,进行政策补充。所以,现在总的来看,进展还比较平稳,但也不是不存在一些问题,我想还是寄希望于这两个省份,能够再进一步地进行探索。

2、高考改革应因地制宜

我们希望起码能够供其他省市借鉴、参考。我国的教育规模很大,每年考生就将近1000万,而且教育的差异性很大。不仅有区域差异,还有城乡差异,同一个地域、地区、学区,不同的学校间还有校级差异。有这么大差异的话,我们在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时还应该强调,各个地方应该因地制宜,能够进行多样化地探索。比如说浙江,虽然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很高,但是它也存在一种差异性,在高考改革当中,有的学生自选三门,那今后在高中学校里面,学生这种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就要成为一种新常态。过去我们是改革的态度,现在成为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和校舍各方面具备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探索。学生走班教学有些科目可能满足不了,教师走校教学可以不可以,甚至有的学生走校学习也可以尝试。

3、高考改革要试点先行,不能翻烧饼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目前很多省市已经出台了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实际上《意见》出台以后,上海、浙江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高一的学生按照这个方案来执行,到2017年就要全部地实施。我觉得还是这样,试点先行,先让他们去试。在这个同时,其他省市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都已经制定完成,并且陆陆续续地出台,有的是出了安民告示,有的还在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我认为,还是积极稳妥,成熟了再去探索,再去尝试。一是确实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教育发展有自身规律,需要一个周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能翻烧饼;二是各个地方情况不同,都要根据自己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订比较详尽的改革方案;三是做好跟踪,也做好不断地总结、调整。因为任何一项政策出台,特别是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这种比较敏感制度的出台,都会受到不同利益群众的批评。所以,慢慢去做吧。

4、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资源双向流动推动教育国际化

今年年初,国家启动了“双一流”战略,其中教育国际化成为重要的指标。提到教育国际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国外学生、办国际班等等,认为这样做就是教育国际化了。我认为它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是什么特点?就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实际范围内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一种常态。经济全球化这样的趋势渗透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现在成为大势所趋。

它的基本特征也是这样的,一是人力资源流动,就是师生流动,教师、学生双向流动;二是物质资源流动,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教学资源流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来促进教学资源流动。我想就是这两个基本特征。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师生资源流动和教育资源流动的同时,它必然带来的就是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模式等方面的传播和融合。我想这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个好事,我们有可能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校情,来发展自己。

同时现在深入推进国际化还要注意双向。一方面,我们在鼓励我们的学生、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更好地吸引国外的学生和学者能够到中国的学校来学习,或者任教。这是很多学校采取的措施,包括985大学在内,我们现在专门设计了全英文的、国际的硕士、博士的项目,招生对象就是外国留学生,你不用懂中文、学中文,只要英文达到我们的要求,上课、选课,到教师指导,到开题,到最后论文的撰写、答辩,全部用英语完成。因为中国现在这些大学的师资队伍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水平。所以,还要和引进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在积极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吸引外国或者海外的优质教学资源进入到中国教育市场。像美国杜克大学在苏州昆山的研究生院已经建成并招生。去年底,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汕头大学合作,举办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也已经正式奠基,已经准备要建设招生了。

除了这种优质资源到中国来以后,中国的优质教学资源也要进行国际拓展,这才是双向的。像厦门大学准备在马来西亚建个分校,苏州大学准备在老挝建分校,我们的教学资源也要推出去,这样我想这种双向活动,才能使国际化更加有生命力。

那么如何在教育国际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二者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形式大于内容呢?

我认为,通过这些平台,你不管是项目还是机构,都能够进行合作的培养,能够进行合作的研究,有了这个平台,我想总归会取得一些实质性成果的。


来源:中国网


钟秉林: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司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睿信方略坚持“注重实效 实现卓越”的服务理念,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化课程、政策解读、课题调研、干部培训、邀请国家各部委专家学者进行授课等专业化服务。

睿信方略的核心优势:通过定制化课程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系统培训与咨询业务解决方案。

我们和客户一起,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帮助客户实现既定学习目标与学习能力的持续、稳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7号国海广场D座27层

电 话:010-59706310

传 真:010-59706315

值班电话:010-53354778

邮 箱:amc@amcorg.org.cn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睿信方略办公室联系。